编者按
8月中旬起,由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出品发行的云南省情系列微视频《美丽云南》(第三季)更新上线。继2022年成功推出31集后,今年计划推出69集。该系列微视频以“世界遗产”“云南九大高原湖泊”“云南特有民族”“云南美名”“云南美物”“云南旗舰物种”“云南非遗”“云史”“云山”“江河源”十个系列选题出发,串联起云南万物,为观众诠释一个意象万千的美丽云南。敬请关注!
今天
跟小布一起看
《“上刀山、下火海”
——云南特有民族:傈僳族》
“刀”与“火”是千百年来傈僳族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。远古以来,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勾绘出傈僳族人生生不息的文化图景。
德宏傈僳族
傈僳族刀杆节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一般在农历二月初八举行,主要有“上刀山、下火海”两项内容。“下火海”仪式在当天夜晚举行,待柴火烧成炭,勇士们在祈祷声中,依次赤脚踏入火塘,时而取火炭搓抹身体,时而在炭火中翻滚,直至炭火熄灭。
傈僳族“下火海”仪式
“上刀山”仪式在第二天举行,36把锋利的钢刀交叉捆绑在两根15米长的大龙竹或红木树杆上,刀口朝上,称为“刀杆”。身着红蓝布衣、头缠红黑包头的勇士们赤手赤足爬上刀梯,抵达刀梯顶端时还会做一些倒立旋转之类的高难动作,最后掏出粕米粑、荷谷籽撒向地面,以示全寨人五谷丰登、丰衣足食。
傈僳族“上刀山”仪式
傈僳族
在生产劳动中,傈僳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借助山花开放、草木枯荣、大雪纷飞、绿叶添枝以及当地山影映照位置的高低等自然景物的变化判定节令,安排农耕,编制出了傈僳族的自然历法——“花鸟历”。
傈僳族村寨
例如,桃花、樱桃花开放时,撒播荞麦种、点种洋芋;麻栎树发芽时,开始点种玉米;核桃树、漆树发芽时,仍可点种玉米;但到山茶花开时,则节令已过,不再下种。这种古老的自然历法是以自然变化为依据,傈僳族按照古历法从事农业生产,度过了悠悠岁月。
傈僳族舞蹈
傈僳族不论男女老少,均能歌善舞、能吹善弹。在传统节日、丰收时节、劳动之余,傈僳人民在田边地角、在火塘边吟“优叶”、唱“木刮”、“摆时”娱乐,或在赛场打跳、赛歌、射弩比武。
傈僳族民歌包括木刮、摆时和优叶等歌种以及傈僳族歌舞“阿尺木刮”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傈僳族“摆时”
“木刮”为傈僳语音译,意为“古歌”“古调”或“老人唱的歌”,是怒江地区傈僳族民歌中流传年代最久远的调子。“木刮”以演唱古代叙事传说为主要内容,如叙家谱、摆史迹、谈婚丧、讲生产等,也演唱有关提亲、送亲、生产生活、起房盖房等内容,吟唱中往往以酒助兴,边饮边歌。
傈僳族男子弹乐器“起奔”
“阿尺木刮”意为“山羊的歌舞”或“学山羊叫的调子”,主要流传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、新乐一带,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,舞者服饰十分独特。据清代余庆远《维西见闻录》记载,表演“阿尺木刮”时“男挽髻戴簪,编麦草为璎珞缀于发间,出入常佩利刃。妇挽发束箍,盘领衣,系裙裤”。如今,这种别具一格的服饰已不多见,但热烈奔放的舞蹈形式风格独特,基本上保持了传统的民间艺术形态。
德宏傈僳族
傈僳族的特色岁年时节多与农耕有关,映射着傈僳族“万物有灵”的朴素自然观。祭塔节为丽江宁蒗地区傈僳族节日,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,节日期间,全寨男女老幼集中于村头塔下举行歌舞活动。
怒江傈僳族
牛节,傈僳族称“阿尼盍什”,意为牛过年。维西傈僳族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过牛节,节日期间,人们上山野餐、迎接春耕的到来。
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阔时节,意为过年,是傈僳族的主要传统节日。节日将至要除尘迎新、杀猪宰羊、酿制水酒、铺撒绿松毛。
丽江华坪傈僳族阔时节现场
横断山区,群山耸峙,大江奔腾,生命的色彩在这儿叠印,春天的生机在这儿勃发。传统节日,丰收时节,田间地头,火塘围炉,傈僳族以酒助兴,边饮边歌,传唱着生生不息的民族佳话。
资料: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
信息员:何燕
原标题:《美丽云南丨“上刀山、下火海”——云南特有民族:傈僳族》
阅读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