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磬币”是流通货币吗
了了斋主
2019-11-19
| 转藏
大
中
小
展开全文
磬币——也就是泉界又称之“桥币”或“铜璜”的一种形似弯弓又像桥形的小青铜器物。目前发现的磬币有两种:一种整体为磬或桥状平板,无纹饰;一种两端作兽头状,有图案纹饰或文字。其宽度约为20—30毫米,两端直线距离约为70—110毫米,大量出土于春秋末战国初的墓葬或窖藏,出土时一般是成摞压叠放置,或与钱币位置相连。近年陕西曾出土数批。磬币是不是币?早在清代,泉界就有过争论。《金石索》指出:“此钱如磬,相传为压胜钱。”《古今钱略》称其为“奇品钱”。而一些泉家认为考无实据,未予认可。近人丁福保先生在《古钱大辞典》中,将磬币与良金钱牌等并列为“古代铜器”、谓其“非币也,不宜收入钱谱,今存之欲明其非币耳。”究竟孰说为是,难以定论。近年又出现了新的争论,笔者以为,还是多观察,多研究为好,不要轻易下结论,既使要下结论,也应当使结论产生于调查的末尾。笔者对磬币注意较早,对丁福保先生《古钱大辞典》关于此的观点早有怀疑。丁著《大辞典》在将磬币列为“非币”的同时,把良金钱牌也列为“非币”的“古铜器”,而在对近年出土钱币的考证中,良金钱牌作为楚国货币已为泉界所共识。近年来,笔者所见所闻,磬币的成批出土,也给“磬币非币说”带来很大的冲击。有关报告中的磬币成摞压叠在一起与钱币位置相连,绝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。 一些文章将磬币称之为“铜璜”,因为其形状与玉器璜相像。而璜是一种礼器,也是古代有一定地位的人的随身饰物。既然如此,它就应当悬挂或佩带在墓主的身体某部位或贴身放之。而不应当单独放置。压叠成摞与钱币放在一起,正是古代人以钱币陪葬的一种礼俗。主张磬币非币者提出的另一理由是:古代钱币应有文字,无文字即非货币。此说当然有一定道理。但需知磬币是一种早期货币,早期货币中铜贝、玉贝均无文字。从生产工具向货币过渡时的无文大布,(空首布),其钱币功能也是泉界公认的, 那么,磬币因无文而被排出币的行列,似乎不太公平。况且《金石索》等古籍中指出:磬币为古之厌胜币。以笔者之见,最少也应肯定它作为的功能,而冥币又往往是世间货币的对应物,和当时流通的货币肯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。更主要的是“磬币无文”这一论点是否建立在占有大量资料与科学依据的基础之上?笔者认为其有着很大的片面性。这里出示的一枚磬币的拓片,就有明显的文字符号。因为笔者古文字水平有限,不敢触犯考古专家唐兰先生所说“古文字释读六忌”,现将拓片公开,请方家释怀。最后需要指出的是,中国古代钱币演变进化的历史是多元化的,其过程也是复杂的。玉璜是礼器,所以和璜相像的磬币就只能是礼器而非钱币,持此观点未免失之简单。中国古钱的主体形式——方孔圆钱,其前身的圆孔圆钱,称之为圜钱。圜钱起源于玉璧,而玉璧也是一种礼器。那么,我们能说燕国的“明化”钱,秦国的“珠重一两十四”以及“垣”字钱,“共”字钱,都是“铜璧”而非钱币吗?关于磬币的确切功能与性质以及国属、渊源等问题,由于笔者手中资料有限,难以作出结论。仅仅表达了一种认识磬币的思路。管中窥豹,所见一斑。谨供泉界朋友参考。
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、诱导购买等信息,谨防诈骗。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一键举报。
转藏
分享
QQ空间
QQ好友
新浪微博
微信
献花(0)
+1
来自:
了了斋主
>
《币、邮》
举报/认领
上一篇:
下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