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全国高考结束了,考生将迎来查成绩、报志愿的关键时刻。报哪所高校,学哪个专业,一直是令考生和家长纠结的难题。健康时报记者采访了三位医学大咖,谈一谈高考和选择医学专业的经历。
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原副院长沈琳:
职业成就感让自己爱上医学
沈琳作为著名消化肿瘤领域专家,谈及高考时却表示“我高考考得不好”,1979年,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,曾把工程师作为理想的沈琳,最终被徐州医学院录取。
“在抢救了一些持消极态度的患者后,我对人生有了不一样的看法。”正是这种职业成就感,让沈琳爱上医学。
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,特别是对于中晚期的患者来说,其治疗涉及各个学科、涉及临床关键问题的基因层面的内容,单靠临床医生很难解释清楚,因此未来的多学科会诊模式,不单要包括临床学科,还一定要结合生物信息学,要让分子生物学家和生物信息学家参与其中,才有可能给患者制订更精准的治疗方案。她推荐考生报考临床、生物、公卫。
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王振常:
5个志愿全部填写医学专业
作为我国听视觉系统影像感知与解析领域带头人,王振常推动我国头颈部疾病影像诊断水平快速发展,提升至国际先进行列。在被问及为什么报考医学专业时,王振常说,“我喜欢学医,学医是我唯一的选择。高考5个志愿,都填写了医学专业。”
王振常回忆,小时候他患上了急性肾小球肾炎,当时医疗条件差,命悬一线。幸亏作为医生的舅舅及时发现、治疗,才把他从鬼门关救了回来。他深深感受到,医学进步对人民健康太重要,因此,坚定选择了学医。“鼓励大家选择学医,为人民健康服务。”
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原院长董蒨:
学医是水到渠成的事
小儿外科领域专家董蒨说,他出生就与医学院结缘,“从小听妈妈讲这些故事,选择从医是水到渠成的事。”
董蒨的母亲怀孕期间患卵巢肿瘤,得到了青大附院专家们的精心医治,董蒨的出生地也是青大附院。因此,董蒨从小便立志要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。当年救治他母亲的医生,后来也成了他的恩师。
“医学永远是一个朝阳事业,人类一直在追求健康长寿幸福,医生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这一愿望。”董蒨介绍,“现在儿科优秀的医疗资源还是太少了,希望更多的考生报考临床医学儿科专业。”